close

人因工程

一、前言
人因的問題早發展在遠古人類祖先使用簡單工具之初,雖然這自遠古就存在的問題。卻直至近百年才被人類所注意到,而有系統研究人因是近五十年來的事,到了1960年以後,人因的發展才逐漸快速起來,廣受先進國家的重視與推展。


二、人因是什麼?
簡單的說,人因是探討人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與工具、設備、機器及周遭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關係,以及如何去設計這些會影響到人的事物及環境。易言之,人因就是要去改善那些人們所常使用的器物與其所處的周遭環境,其使人與人本身的能力(Capabilities)、本能極限(Limitations)和需求之間(Need) 能有更好的配合。

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將人視為整個系統的一部份,除了技術外,為了發揮整個系統的預期功能,以及將人視為最有效的資源,再加上昂貴的人力成本,所以我們要研究 「人」這個子系統,使其他的子系統更能配合「人」,以發揮「人」的最大功能並使 其不受損害,這就是人因。



三、人因的發展史
早期人類的主要觀念很明顯的是以人來配合工作或任務。直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才發現,即使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員,仍無法操作一些複雜的機器或勝任一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因為這些機器或工作本身就超出人類的能力極限。因此,從這期開始奠定了促使日後人因快速發展及其發展體質的重要觀念,那就是「以物就人,而非以人易物」。1960年至1980年是人因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1960年代,人因工程在美國僅被應用在國防方面,加上為了開拓星際作業,人因工程在太空計畫中變得非常重要。漸漸地,人因工程的應用領域不再侷限於軍事與太空星戰了,在日常生活的用品中也處處可見人因工程應用的績效。而且工業界亦察覺到人因工程在工作場合(Workplace)和人機系統(Man-Machine System)上的重要性與貢獻。



四、人因工程的目的
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及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又將生活層次推向另一個境界。除了產品的材質、功能和品味外,我們希望產品本身的設計能更體貼和善解人意(Friendly);而這體貼和善解人意不外乎期望能夠更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何謂「滿足」?「滿足」就是「有感覺且快樂合意」的,若無感覺,則一切免談;所以要有感覺,一切的設計就不能超出人類本能的極限(Limitations),而這極限的探討亦屬人因工程的範疇。基本上,人因工程的主要目的有二:

提高效率,如提高產質、減少失誤,增加信賴度等等。

增進人性價值(Human Values),如降低工作壓力和疲勞度,增進安全,提昇舒適感和滿足感,以及改善生活品質等。

五、人因的研究方法
整個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是以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生理學(Phy-siology)、心理學(Psychology)和生物心理學(Biomech-anics)四者為基礎背景,透過有系統的利用人類的能力(capabilies)、本能極限(Limitations)、行為(Behavior)和動機(Motivation)等相關資訊來設計事物和流程以及所屬的環境。而相關資訊的收集通常需要透過不斷的實驗和統計分析才能得到,故相當的統計和實驗設計的訓練亦不可或缺的。由以上看來,我們又可簡單定義人因工程就是探討和應用人類行為、能力、本能極限和其他的特性等相關資訊來設計器具、機器、設備、系統、任務、工作及其相關所屬的周遭環境,以增加生產力、安全性、舒適感和效率,進而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



六、人因工程的未來發展前景
技術的進步不外希望人類的生活品質會更好,要更好,就不能忽略「人」本身已存在的特性或限制,善用這些特性或限制才能發揮技術本身的預期功能提高其附加價值,也許對龐大的研究開發經費上能有所彌補,甚至可避免技術的濫用。事實上,人因的發展之初就與技術的發展不可分割;可想像的,人因工程的發展就是為了落實技術本身的價值。伴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相信未來的生活品質定別有風貌,在這個的前提下,我們也肯定人因的扮演角色會越來越吃重。



七、結論
發展人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物就人」,而人因的本質簡單地說就是要「如何使物就人」。隨著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技術層次的提昇,事實上早有產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如標榜人體工學的鞋子或椅子等等;而有系統的研究正在努力中,至於成果和長期的目標尚未付之闕如,我們希望能及早地建立這方面的共識及專業的研究單位,以滿足各方面的需求,進而改善我們生活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