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樹人老師發起。

目的在於培育感性與理性的合諧,富有創造力的思維,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展地方本土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素養,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

希望計畫能在一個學期的時間範圍內,完成這項企劃。

 

IMG_0739.jpg

 

製作一本「入門書籍」的概念,內容在於,藉由學生藝術家連炳龍先生的專業訪談和互動,了解柴窯的特殊文化歷史,專家創作心路歷程的交流,心得、想法、經驗與期望。在柴窯的領域中,介紹近年來興起於臺灣的起源,嘗試過各種燒窯過程的特質及其意外形成的原因,並說明如何結合「火」、「土」、「人」三要素,將柴燒陶的創作毫無保留的盡情發揮出來。


IMG_0745.jpg

資料蒐集(訪談過程,皆有錄影。)

 

柴窯其眾多的燒成效果,依其特質與形成原因可分為三:

(1) 為落灰效果,落灰效果產生各種色澤變化,是因落灰中的金屬氧化物受到氧化還原兩種作用所影響。

(2) 為黏土肌理,坏體表面完全沒有施與釉藥,而且設法將坏體落灰隔離,純粹靠陶土本身表現或粗獷或細膩的質感。

(3) 為人為布局,不論是自然天成的,或人為刻意安排的,作品都必須經過人為精心的布局才能燒出好的效果。

IMG_0756.jpg

IMG_0755.jpg

柴窯特色

傳統的柴窯燒陶曾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體坏上留下自然的「火痕 ,還有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痕與背火面所產生的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

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是柴燒作品的特殊之處。

柴窯燒陶時,當溫度高達1200(依柴種類而有所不同)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坏上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

木灰附著陶坏產生化學作用,但對窯壁、窯具則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短。燒窯的時閒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是不盡其功的。

薪柴的消耗量大,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因為陶坏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坏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燄燻燒的痕蹟,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等等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
 
由於柴燒控制困難,人力、物力成本又高,所以對陶藝創作者來說是項挑戰,但柴僥作品出爐的質感「火痕」與「灰釉」每每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會有更多的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